錄音室揭秘:Gated Reverb 與 80 年代音樂的形成

汽車、髮型、眼鏡、墊肩...在八零年代,一切都顯得更加浮誇。不難想像,當時的樂手們也想追求更震撼的聲響。當時,鼓聲無疑就是全場焦點,在這之前,大型搖滾演唱會正開始崛起,錄音技術日新月異。樂手們因而不斷尋求更多突破點,透過震撼音效吸引更多聽眾。七零年代的工程師在錄製鼓聲時,必須在鼓組周圍佈滿麥克風,才能擷取到自然的音效。在錄音室的一次美麗意外,讓事情隨即出現轉變。

在 1979 年,Peter Gabriel 正在創作他的第三張同名個人專輯,這張專輯別名為「Melt」。他邀請前 Genesis 樂隊夥伴菲爾·柯林斯 (Phil Collins) 在幾首歌中擔任鼓手。在錄製開場曲「Intruder」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Gabriel 要求柯林斯打鼓時不能用銅鈸,而在他演奏著簡單節拍時,錄音繼續進行。錄音工程師 Hugh Padgham 當時持續透過混音台隨附的對講麥克風,與錄音室的樂手們交談。對講麥克風的聲音經過高度壓縮,基本上會柔化巨大的聲音,強化柔弱的聲音,並且透過閘門處理(開始之後,人工立即切斷錄音);如此一來,便能擷取樂手的聲音,並移除空間中樂手們發出的其他聲音。當時 Padgham 不慎忘了關閉對講麥克風,導致在圍繞著鼓組的麥克風進行收音時,將 Phil 演奏的聲音賦予了厚重的殘響。結果呈現一種渾厚有力的聲音並迅速消散,隨後被收錄在曲目中。鼓組麥克風的閘門處理,是用來防止收錄鼓組其他組件的聲音。對講麥克風額外擷取到殘響空間的自然室內噪音,不過,由於它和鼓組麥克風都經過閘門處理,一種從未被錄製過的全新音效因此誕生。

喜愛七零年代搖滾樂的樂迷可能會發現,相似的聲音其實在早期的錄音作品中也曾出現過,例如 Brian Eno 和 Tony Visconti 在 David Bowie 的專輯「Low」中錄製的獨特鼓聲,特別是小鼓的部分。不過,這種聲音的產生方式不太自然,因為鼓的聲音是透過 H910 Harmonizer 錄製的。H910 是一種錄音設備,能夠在不改變聽覺時間長度的情況下改變音符的音高。H910 還有一個反饋回路,可以將已變調的音符送回去再次進行變調。它的效果類似於 Gated Reverb,但和重型閘門相比,音符由於頻率迅速變換成人耳聽不到的音域,導致結果聽起來像是被截斷了。

不論這種聲音的正式起源為何,都必須提到 Gated Reverb 最有名的範例:當柯林斯在他的首張獨奏單曲「In the Air Tonight」中再次使用這個音效時,可以說讓它真正活了過來。這首歌背後有著各式各樣的軼聞、都市傳說和典故,光是這些就可以寫滿一整本書;但最重要的是,它以全新元素吸引了無數聽眾,在往後數十年間收錄在眾多影視作品的原聲帶中,至今仍是廣受歡迎的經典之作。「In the Air Tonight」中的厚重殘響源自倫敦 Townhouse Studio 的 Stone Room,並再次由 Hugh Padgham 操刀。這首歌透過鼓聲編曲與詭譎和弦,讓情緒張力堆積到令人幾近窒息的臨界點,再由柯林斯敲擊出那段大家都認得的過場鼓聲,讓人情不自禁跟著一同敲起節奏來!有趣的是,原始版本的整首歌是都有鼓聲的,因為唱片公司的高級主管聽完試聽帶後,覺得沒有節奏的音樂是賣不出去的。

不是每個人都有幸能在具備出色殘響音效的大型錄音室裡工作,不過,隨著微處理器等技術不斷進步,不久之後就能透過數碼方式操控殘響效果了。還有另一種趨勢是使用鼓機和音源,像是 Prince 和 Tears for Fears 等藝人就大量應用在作品中。現在,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打造出彷彿廣闊空間內的殘響效果,完全不需要在特殊空間架設設備和麥克風,還能以各種不同方式操控殘響效果。其中一種就是改變成反向殘響效果。自然殘響的聲音在開始時會比較大聲,並以長尾音衰減,但透過數碼效果處理時,可以讓聲音在開始時較柔和,然後逐漸增強,最終以閘門效應切斷,這是無法透過自然錄音取得的結果。在 Prince 的「I Could Die 4 U」裡就能聽到這種效果,這首歌曲使用 Linn LM-1 鼓機對原聲鼓進行採樣,然後透過人工殘響和閘門處理音效。

一年後的 1982 年,柯林斯以「In the Air Tonight」一曲的音效點燃浪潮,讓往後十年的搖滾和流行樂界充斥著震撼鼓聲。這股風潮幾乎席捲了整個八零年代,直到樂手和歌迷們終於開始感到膩了;不過必須要說,許多傳世經典的流行和搖滾歌曲,都是在這個時期製作的,並且運用了 Gated Reverb 來達到出色音效,由此可見這項技術的影響之深遠。在 1982 年,John Mellencamp(當時他的名字還是 John Cougar)在他的歌曲「Jack and Diane」中大量採用這個效果。鼓手 Kenny Aronoff 不僅敲出史上最精采的一段鼓奏,還透過 Gated Reverb 效果將這首歌推向全新境界!

自此之後,這種例子就越發層出不窮了。Max Weinberg 在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的 Born in the USA 中的爆發式小鼓聲透過閘門處理稍微做了調整,但透過 EMT 板殘響器放大整個空間的聲音。門控殘響同樣出現在 Dire Straits 的「Money for Nothing」的鼓點開場,以及 Simple Minds 的「Don’t You (Forget About Me)」結尾的鼓點獨奏。還記得 Jeff Porcaro 在 Toto 的「Africa」中的美妙鼓聲嗎?沒錯,同樣也是閘門處理殘響。麥可傑克森的「Billy Jean」、瑪丹娜的「Like a Prayer」、Duran Duran 的「Hungry Like the Wolf」,甚至 Guns N' Roses 的「Paradise City」;只要稍微留心,就會發現八零年代確實充斥著 Gated Reverb 的重擊和快速衰減數位效果。

直到頹廢搖滾和獨立音樂開始崛起,樂手們才終於拋下八零年代的錄音效果,讓 Gated Reverb 效果逐漸退出潮流,幾乎消失無蹤。這些新時代樂手目標是回歸更自然的七零年代龐克與搖滾聲音,人工的巨大音效已退出流行。幾十年後,Gated Reverb 再次捲土重來,近幾年越來越熱門,尤其是在流行音樂中,Carly Rae Jepson、Lorde、Charlie XCX、HAIM、Drake 甚至是 Taylor Swift 等藝人都大量採用。如今,只要從網路上下載一個效果插件就能取得這種效果,這與柯林斯 當初錄製「In the Air Tonight」使用的石造大錄音室和錄音設備已不可同日而語。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效果如此容易取得,加上大家對八零年代的懷舊情懷,才讓這個效果再次獲得青睞,但說不定,它會成為下一波創新和浪潮的催化劑。在那之前,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尋找最近的授權零售商

立即尋找最近的 KEF 授權零售商,親身體驗 LS Wireless 系列的威力。

尋找最近的授權零售商
歡迎來到 myKEF
登入
獲得最完整的 KEF 體驗。
盡享 KEF 優質體驗及專屬福利。
建立帳戶
You have no items in your cart
All discounted price will be show on cart page
You haven’t sign in yet. Sign in or create account to enjoy the most of your KEF experience.
購物車 (0 item)